(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有不少都是城市‘留鸟’”“90%的鸟巢,鸟类都只用一次”……每年的4月20日至4月26日是江苏省“爱鸟周”,4月22日,在生物多样性专家的讲解下,以观鸟爱鸟为主题的“长江行”生态保护全民计划第二季在南京市浦口区佛手湖郊野公园开启。
在公园的栈道处,小研究员们发现了远处一只在盘旋的游隼。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博士杨国栋告诉大家,游隼属于中型猛禽,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也有的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它在飞行中感受气流,可以减少体力。如果发现它一直在一个地方盘旋,那就说明发现了猎物准备伺机捕食。游隼平时飞行速度只有时速50千米-100千米,但是是俯冲最快的鸟类。小研究员白航瑞说:“我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听老师讲解,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太棒了!”
“嘘!大家声音轻一点,你们仔细看水边有一只青脚鹬。”在公园的一处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把青脚鹬隐藏了,不仔细看的确难以发现。杨国栋介绍说,青脚鹬上体灰黑色,有黑色轴斑和白色羽缘。下体白色,前颈和胸部有黑色纵斑。常常栖息于苔原森林和亚高山杨桦矮曲林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因其身体颜色与水波纹相似,因此栖息水边成了鸟类自我保护的最佳方法。“它是吃水里的小鱼小虾吗?”小研究员赵谊提问道。“青脚鹬日常以虾、蟹、小鱼、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杨国栋回答说。
除了观鸟,杨国栋还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观察湿地公园里的植物。因为,植物和鸟类的生存相辅相成。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说,植物的果实是鸟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小研究员宋桐霏对植物学研究特别感兴趣,活动中提到的很多植物研究知识她都听说过。“大自然是走出学校的第二课堂。如果有心,在这里能学到许多知识。我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解得更多才能更好地保护动植物。”宋桐霏说。
小研究员刘艾彤是“长江行”系列活动的忠实“粉丝”。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从2年级加入活动群,只要时间允许,她都第一时间给孩子报名。“无论是早前举办过的江边采集生态样本活动,还是亲子慢跑、观鸟活动,我觉得从策划到执行都非常棒。孩子们在学知识的同时亲近自然,拓宽视野。今后类似这样的活动,我还会给孩子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刘艾彤妈妈说。
草木植成,众鸟高飞。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鸟类繁衍生息于江淮大地。嬉戏觅食,展翅翱翔,留下一个个美丽瞬间。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自2020年江苏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以来,成效显著。至2022年,江苏共调查到鸟类68科358种,占全国鸟类种数近四分之一,而且两年内鸟类种数增加15%(47种)。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珍稀鸟类从“候鸟”变成了“留鸟”,江苏鸟类“大家庭”逐渐壮大。
“长江行”生态保护全民计划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交汇点新闻、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共同承办,旨在面向青少年开展一系列丰富的知识科普等活动,让绿色环保理念植根在青少年心中,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去年10月,该计划第一季在南京启动,小研究员们不仅参观了国家环境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还跟随科普导师沿着江畔寻迹江豚,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今年,除了观鸟活动外,该计划还将继续聚焦生物多样性议题,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主题活动,进一步凝聚全社会保护生态的共同意志,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共同守护美丽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爽/文 虞越/图 王悦谋 王苏禾/视频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