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花夕拾》和《朝花夕拾·呐喊》不是同一本书。
2、《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4、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5、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6、《朝花夕拾·呐喊》是《朝花夕拾》和《呐喊》两本书的合集。
7、是2010年6月线装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
8、扩展资料: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9、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10、”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11、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12、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13、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
14、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15、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16、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17、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
18、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19、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20、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2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